井冈山武装割据的客观基础-毛泽东引兵井冈
2019-03-10 00:00:00 阅读:
20世纪20年代后期,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在井冈山创建中国 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不是偶然的。不是历史唯独钟情于井冈山,而 是湘赣边界有着建立革命根据地的坚实的客观基础。毛泽东历来在 注蜇军ા的同时,啡常注重武装割据的条件。地处湘赣边界的井冈山 地区,具备了进行长期武装割据斗争的条件。诚如毛泽东在《中国的 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中所阐述的:“一国之内,在四围白 色政权的包围之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 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这种奇ા的发生,有其独特的原因。 而其存在和发展,亦必有相当的条件。”
湘赣边界的优越地势与丰富物产。以宁冈为中心的井冈山革命 根据地,位于江西、湖南两省边陲的罗筲山脉中段。它包括江西西部 的宁冈、永新、莲花、遂川和湖南东部的茶陵、酃县六个县,而积7200 多平方公里,人口 50余万。巍巍苍苍的罗筲山脉北起湖北的通城、怨 阳、通山,南至广东的南雄、始兴,沿着湘赣之交,南北绵延数丙公里。 总体看来,北段地势不如中段可进可守,太迫近大的政治都会;雨段地 势较北段好,但群众基础不如中段,政治上对湘赣两蜜的影响也小些。 毛泽东在考察罗宵山脉中段后得出结论说:“整个的罗筲山脉我们都 定遍了;各部分比较起来,以宁闪为中心的罗筲山脉的中段,设利于我 们的军事割据。”
地处湘赣边界的罗筲山脉中段,境内重峦 崎,连绵不断。商山 和丘陵面积,占全境总而积85%以上,其中遂川、宁闪、莲花达90%以 上。逶迤的山岭又以其独特的走向,各自形成雄伟的山脉。如宁冈的万洋山,永新的天龙山、万年山,莲花的武功山,遂川的江西坳,海拔一 般在1000米至1500米之间,其中坐落在湖南酃县境内与江西交界的酃峰 达2115米。
湘赣边界不仅地势险要,且有丰富的物产。在连绵的群山中,分 布着许多丘陵半丘陵盆地,土地肥沃,盛产粮汕。从高山流出的泉水, 汇成无数小溪小河,形成丰富的水系。如永新的禾水,莲花的琴水,宁 冈的龙江,遂川的泉江,3县和茶陵的沫江等,组成一幅秀丽多姿的图 画。湘赣边界地处亚热带湿润性气候,气候温和,雨最充沛,光照充 足,有霜期短,无霜期长,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其中, 尤以宁冈为长,古县志上记载可“一年耕而三年食”。莽莽的山岭中, 生长着茂密的森林。植物多达3800余种,苍松翠柏四季常 ,茂林修 竹漫山遍野。这里除了盛产粮食、茶汕、竹木外,其他农作物如花生、 大豆、烟叶等也均有相当产量。药材遍山皆是,山果四季不断,地下矿产也品种多样,储量很 。
丰富的物产,为工农红军割据湘赣边界提供了必需的经济给养力。
但是,由于地处偏隅,交通闭塞,农业经济相对落后。生产力低下,耕作技术上是人力拉犁,有的地方还停留在“杵臼时代”。没有近 代工业,仅有些榨油之类的小作坊。境内百姓刀耕火种,松火油灯,过 的是一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活。加之土豪劣绅横行,土地高度集中, 给工农武装割据造成了一定困难。
坚实的党群基础。湘赣边界尽管地处偏隅,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 浪潮同样冲刷着这里的每一块土地。经过革命的洗礼,边界产生了共 产党的组织和革命的群众运动,且具有很好的基础。
大革命时期前夕,边界走出了一大批在南昌、吉安、长沙、北京等地求学的青年学生,如永新的欧阳洛、王怀、刘真、刘作述;宁冈的龙超 、刘辉霄、刘克犹;莲花的朱亦岳、朱绳武、陈竞进;遂川的陈正人;酃 县的刘寅生、何国安、周里;茶陵的杨孔万、李炳荣、谭民觉等。他们在 五四运动及大革命的浪潮中,先后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加人了中共党、 团组织。他们利用寒暑假回乡的机会,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组织各 种形式的研究会,在湘赣边点燃了革命的火种。北伐军进军江西、湖 南前后,他们又分别接受党的派遣,回乡建立党的组织和农民协会,从 事革命活动。在他们的领导下,边界各县农民运动蓬勃发展,工会、学 生、妇女运动也普遍兴起。各县还建立了农民武装力量,有枪970支。 当大革命的高潮到来时,边界六县在革命派的领导下,均先后推翻了 本县的豪绅统治,掌握了全县政权。宁冈、永新、莲花还建立了县级革 命政权。在宁冈县,土、客两籍革命派联合起来,于1926年推翻反动 政权后,掌握全县政权达一年之久。这些革命活动为毛泽东率工农革 命军的到来,打下了雄厚的基础。
大革命时期,边界六县在中国共产党人的领导下,掀起了群众性的革命高潮。在永新,欧阳洛等领导建立了 10余所农民夜校,培养了一大批农运骨干。1926年7月中共永新支部成立后,建立了永新县 农会,组建了永新县农民自卫队。在宁冈,共产党员龙超 、刘辉筲等 创办了进步团体“文明社”,与反动的“新民社”相对抗,团结培育了一 批革命志士。并以“招安”名义争取了袁文才的绿林“马刀队”下山, 继而发展袁文才人党,使“马刀队”成为我党掌握下的一支重要武装 力蛰。1926年10月国共合作北伐胜利之时,龙超 、袁文才领导全 县人民举行武装暴动,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县政权,成立了宁冈县人民 委员会和农民自卫军。
当北伐军进人湖南、江西后,边界六县的群众运动更是 涨。 1926年7月,北伐军攻克酃县、茶陵。茶陵县党组织在小车地区成立 了农民协会,发动群众 算了大豪绅统管的公堂公产、义仓;8月间成 立了中共茶陵特别支部,直接受中共湖南区委领导;10月成立了茶陵 县农民协会。在酃县,刘寅生和湖南省农协会派来的共产党员朱子和 等乘北伐军攻克酃县之机,领导建立了县农民协会和农民武装。在莲 花,9月间北伐军攻克莲花后,建立了莲花县农民协会组织和农民自 卫军,并解散了土豪劣绅掌握的莲花县行政委员会,建立了国共合作 的革命政权莲花县政府。北伐军由莲花进人永新时,永新农民自卫队 配合北伐军攻克了永新城,10月建立了国共合作的永新县行政委员 会和农民协会。在遂川,当北伐军从广东经上犹、南康攻克遂川后,在 中共遂川特支领导下,全县工农群众运动顿起高潮。各区乡都建立了 农会组织,人会农民达2万户。1927年春,遂川革命农民还捣毁了反 动土豪萧家璧的老巢, 箅了号称遂川“四大金刚”的反动宫绅罗普 权、谢际可、李应策、张万安的罪行,遂川人民为之一振。
湘赣边广大革命农民的斗争,从一 始就把斗争目标集中于推翻 地主豪绅阶级的统治,建立自己的工农政权和武装力蛩,表现出极大 的勇气。这不仅动摇了“三座大山”在边界统治的基础,而且显示了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组织起来的农民群众的伟大力量。
“马日事变”后,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实行了血腥镇压。一时,边界血雨腥风,哀鸿遍野。边界各县党的组织大部塌台,农会遭破坏,枪 支也被敌人缴去。但是,边界人民并没有屈服,他们拿起武装,转人地 下,仍然坚持斗争,并保存了宁冈袁文才、遂川王佐各60条枪及遂川 6支枪,莲花1支枪。1927年7月间,永新、莲花、遂川川等县举行武 装暴动,先后救出了被捕的农会干部和革命群众。安福、宁冈、遂川、 莲花等县农民自卫军,在王兴亚、袁文才、王佐等率领下,于7月20曰 攻克永新城,救出了被关押的贺敏学、胡波等80多名党员、干部。随 后组建了赣西农民自卫军,王兴亚任总指挥,袁文才、王佐任副总指 挥。后因强敌进攻,农民自卫军主动撤离,分散行动,一部分随王兴亚 转入安福、萍乡,后参加秋收暴动。永新县的党组织则退人宁冈的茅 坪一带坚持斗争。
袁文才、王佐的绿林武装及其演变。袁文才、王佐是分别活跃在 宁冈的茅坪和遂川的茨坪一带的两支绿林队伍头目。他们是绿林,而 不是“土匪”,在性质上属于大革命时期宁冈、遂川人民反抗地主豪绅 压迫的农民地方武装。
袁文才,排名显泉,又名选三。1898年出生于宁冈县茅坪马沅坑 村的一个客籍农民家庭。少年时念过几年私塾。成年后,因新婚妻子 被当地土豪强占,从此与豪绅结下深仇。1922年愤然考入永新禾川 中学,希冀有朝一日出人头地,报仇雪恨。在永新禾川中学,他结识了 当地进步青年刘真、贺敏学、王怀等,始知“天下乌鸦一般黑”,继而踊 跃投人新文化运动。岂知,学业未完,父亲猝然去世,只得中途辍学回 家务农。
袁文才回乡后,对当地土豪劣绅的残酷盘剥更为仇视,故常邀集 茅坪青年与之作对,引起豪绅的极大不满。其时,在茅坪半岗山活跃 着一支以胡亚春为首的绿林“马刀队”,专吊土豪劣绅的“羊”(即绑 票)。因胡无文化,“吊羊”时要请人写“勒令”,知袁文才具有反抗精 神,且与豪绅有仇,便劝袁上山为伍。袁文才只答应暗中与他们来往。 不久,消息走漏,土豪谢冠南得知,奏请官府派兵捉拿袁文才。袁文才闻讯躲人山中。反动军队扑空,恼羞成怒,将袁家洗劫一空,烧毁了房 子,枪杀了袁母。袁文才归来见状,怒火中烧,于是怀着夺妻、杀母之 恨,毅然投奔“马刀队”,落草半冈山。
因袁文才有文化,又足智多谋,一到“马刀队”即显露才智。他向 胡亚春献计,在经济上要节约,做到细水长流;政治上要“劫富济贫”, 保护平民百姓利益;战术上要避强就虚,像老绿林朱聋子一样,与对手 “打圈圈”。袁文才此举很得胡亚春赏识,不久便由司书升为参谋长。 从此,“马刀队”如虎添翼,不断袭击豪绅地主武装,队伍逐渐扩大。 1924年,袁文才率部攻占宁冈县城新城,烧毁了县衙门,宁冈县知事 左树暄惧其名声,弃城出逃永新。
“马刀队”严重地威胁着豪绅地主阶级。他们纷纷告急,要求派 兵“进剿”。1925年春,江西省政府派出第三军第八师牛文田团刘汉 涛一营兵力,分路“进剿”。袁文才等凭借地形熟悉,巧妙地与“进剿” 军进行周旋,使敌人疲于奔命,毫无收获。“马刀队”从此名声大噪。
与袁文才同时,王佐带领着一支绿林队伍活跃在遂川县的茨坪一带。
王佐,又名云辉,号南斗。1898年生于遂川县下七村的贫苦农民 家庭。由于生父和养父均相继过世,王佐自小就跟人打短工,13岁转 学裁缝。三年从师过来,除学了门手艺,还练就了一身武艺。由于他 艺高胆大,在给井冈绿林头目朱孔阳(朱聋子)缝衣时,被朱聋子聘为 “水客”兼采购。1924年,王佐脱离朱孔阳,自己买了杆毛瑟枪,拉了 十几个农民兄弟自立门户,自拥首领,打出“劫富济贫”旗号,干起了 绿林生涯。以后,队伍慢慢扩大,发展到50来人。王佐的绿林武装, 自然也引起豪绅阶级的不满,遂川豪绅同样搬来官兵“进剿”,可怎么 也无法把王佐剿灭。于是,敌人便使出“软”招,招抚王佐下山,封其 为“新遂边陲保卫团”副团长(罗冬生为团长)。王佐生性耿直,不久 便自行其是,重操旧业。1926年,部下发生内讧,王佐险些被杀。他 逃奔到茅坪袁文才处,向袁文才求援。袁、王两人年庚相同,斗争目标、生活经历相近,于是两人义结金兰,拜为“老庚”(即同年兄弟)。 随后,袁文才帮其伊除了内讧分子,王佐重新归位,遂发展到60支枪。
此后,袁文才在井冈山麓的茅坪,王佐在井冈山上的茨坪,互为犄 角,遥相呼应,雄踞于罗霄山脉中段的丛山莽林之中。
1925年夏,中共宁冈县党组织负责人龙超清在斗争中认识到掌 握武装的重要性,决定利用自己是江西省议会议长儿子的身份,说服 县知事沈 源对袁文才进行“招安",然后再争取他站到共产党一边 来。县知事沈 源因连年“进剿”袁文才“马刀队”劳而无功,当即依 计而行。于是,龙超清与共产党员刘辉霄等,亲赴“马刀队”驻地与胡 亚春、袁文才谈判。龙超清、刘辉霄晓以大义,并表示愿做人质,袁文 才终被说服,但“马刀队”头目胡亚春却不肯下山。于是,袁文才、李 筱甫、谢桂标等一行15人,携带6条枪下山到新城接受“招安”,编为 宁冈县保卫团,袁文才任团总。三个月后,县公署又把下水湾一支绿 林“招安”编在袁部,扩充为一个中队,枪支人员大增。
1926年7月,龙超清受中共江西省党组织派遣,回县从事农运,开 展革命工作。在工作中,龙超清、刘辉霄等特别注意关心和争取袁文才 这支武装,帮他招兵买马,扩充队伍,并经常找他谈话,宣传共产党宗旨 和目标,启发他走上革命道路。在龙超清、刘辉霄等人的启发帮助下, 袁文才终于表示愿意听从党组织吩咐。1926年10月,袁文才率县保卫 团起义,龙超 等发动工农暴动密切配合,一举攻下县城新城,摧毁了 县清乡局,缴枪14支,驱逐县知事出境,成立了宁冈县人民委员会(龙 超清任委员长)。县保卫团改编为县农民自卫军,袁文才任总指挥。
从此,袁文才及其“马刀队”获得新生。1926年11月,袁文才加 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袁文才充分发挥枪杆子的作 用,于1927年间先后击毙、赶跑三个来宁冈执政的反动县长,使宁冈 的政权始终掌握在共产党手中。
继宁冈县党组织争取了袁文才部并编为农民自卫军后,遂川县党 组织也对王佐开展了工作。王佐在袁文才的影响下,也在1927年1月率部下山,编为遂川县农民自卫军,王佐任总指挥。
“马日事变”后,边界党组织及农民武装遭到严II损失,各甚农民 武装尽悉被敌人缴去,仅遂川保存6支枪,莲花保存1支枪。唯独袁 文才、王佐却依然各自保存了 60支枪,成为边界两支有力的农民地方 武装力量。
敌人统治的薄弱环节。毛泽东在《井冈山前委向中央的报告》中 曾称湘赣边界是“地利人和之边界”。这句话颇有道理。因为这里有 罗霄山脉作屏障,崇山峻岭,易于藏兵,可进可退沮物产丰饶,党和群 众又有相当基础。此外,由于地处偏隅,为湘赣两省“结合部”,敌人 统治力置极为薄弱,边界永新、宁冈、莲花、遂川、茶陵、酃县六县敌人 驻军极少,骓本上是地方保安武装。1926年至1927年10月间,永新 只有陈修爵部,后被北伐军朱耀华部赶跑,茶陵、酃县一带有战斗力的 反动力量是罗定的湘东保安团,宁冈豪绅为“ 剿”裳文才部,曾 来 八师二十四团和二十三团王秉 营,旋即因无功而返,遂川亦只靠坐 镇赣州的刘士毅独立七师远远窥视。
及至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上山后,虽然引起敌人的注意力,但敌人 在湘、赣两省边界兵力的部署依然极不平衡,湘敌偏强,赣敌则偏弱。 据中共湖南省委1928年7月统计,湖南全省敌军共有第二、第六、第七、 第八、第十三、第十四、第三十五军共7个军,合计20个师又2个教导 团。但在兵力分布上,各地极不平衡。湘赣边的茶陵、酃县、攸县只有 第八军的两个师,而在湘南地区则集中了第七、十三军和独立第三师共 5个师的兵力#因此,湘赖边仍是湘敌在湖南统治中较弱的一环。
滇系军阀朱培德统治下的江西,军ા力迓则远比湖南薄弱。1928 年4月25日《江西省委致中共中央的信》中记载:“反动势力已脆弱万 分,西南四五十县仅驻二十七师和七师两师人,且战斗力均甚弱,尤其 是最近兵士的动摇,更为他们的致命伤。现二十七师以七十九团守永新,八十一团守遂川,八十团守泰和,万安、吉安仅有师部直属军队五六百人。
江西敌人不仅数量少,而且分布战线长,与湖南的军事力量相比差距很大。正因为敌人在湘赣边界统治力量的薄弱,才为井冈山的武 装割据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可乘之机。也正因为湘、赣两省敌军的力量 强弱不同,湘赣边界工农武装割据才可采取不同的策略,各个击破,使 根据地的扩大波浪式地向前推进。
再则,由于敌人营垒内部的矛盾和冲突,更削弱了边界反动统治的力量。湘赣两省军阀各据一方,拥兵自重,互相猜忌,钩心斗角,完 全是为着自己的地盘和实力,以巩固其统治。湘系军阀虽然力量较 强,但因割据区域六县中湘省只有两县,对其威胁不大,因此对“会 剿”往往不感兴趣而消极保全。由于井冈山割据区域主要在江西,江 西敌人虽企图“努力进剿”,但力量薄弱,难以取胜。这样,两省敌人 虽多次高唱“会剿”,结果往往出现“会”而不“剿”或“剿”而难“会”的 局面。
同时,湘赣两省军阀与边界的豪绅地主之间也充满了矛盾,边界各县豪绅之间亦有矛盾。随着反动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和冲突的激化, 便演变为白色政权之间的分裂和战争。所以,毛泽东根据这些现象, 深刻指出:“因为有了白色政权间的长期的分裂和战争,便给了一种 条件,使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的共产党领导的红色区域,能够在四周白 色政权包围的中间发生和坚持下来。湘赣边界的割据,就是这许多小块中间的一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