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市红色教育培训协会 | 会长单位

学习井冈山

LEARNING

联系我们 CONTACT

地 址:井冈山市茨坪红军北路8号
电 话:0796-6691111
邮 箱:jgsred@yeah.net
网 址:www.jgsred.cn
联系人:吴主任:18079690001     童主任:18079696661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井冈山 > 革命历史

军事根据地的建设-根据地的恢复与巩固

 2019-03-10 00:00:00 阅读:

    一是开展红四军的冬季整训。

    1928年9月红四军回师井冈山根据地后,连续三战三捷,重开了边界的武装割据局面。此时,国民党内部取得暂时相安,各派军阀混战尚未爆发,江西反动军队屡战屡败,不敢贸然进犯,边界出现了平和景象。

    在这种有利形势下,边界党和红四军军委先后于10月4日与11月13日召开了大会,分别对边界的党务、军事问题进行了讨论,并作出决议。同时,根据中央6月4日来信,重组了前委,对边界的各项工作进行了具体的部署。

    为了布置长期的斗争,前委针对过去一年中,由于“转战千里七八个月未能得到休息的机会”,以及“迭经巨战,党委干部人材已伤亡殆尽”的状况,依照中央6月4日来信指示“改造整理你们的军队”的精神,认为原来总想“找一个机会做改造和整理的工作”毛泽东:《井冈山前委给中央的报告》。的时机已经出现,有必要对部队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整训了。

    于是,1928年11月9日红四军占领永新县城后,前委即指示留三十二团一营在永新观察敌人动静,其余红军主力全数返回军事大本营宁冈,相应集中在宁冈的新城、古城、柏路、砻市一带,开展冬季整训。

    整训的对象主要是红四军。但考虑到为增加和扩大红军力量,提高边界地方武装的素质,将莲花等地的赤卫大队,也调集新城参加整训。

    整训的内容有二:一是进行政治教育,二是开展军事训练。对此,毕占云回忆道:“为了粉碎敌人的军事进剿,巩固和扩大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前委决定红四军全军进行整训,时间大约在11月9日以后,天气已经变冷了,地点在宁冈县城和城郊。部队分散整训,有一个月左右,整训内容主要是进行思想教育工作。整顿军队党的组织,整顿士兵委员会,解决官兵之间、干部之间的矛盾。”“受训时间是一个月,每天上午是军事课,下午是政治课。我们不但学会了怎样瞄准,怎样和敌人兜圈子,瞅准机会一把抓,而且还懂得了许多革命道理。”

    整训工作在严格的要求下进行。为使部队的军事素质得以提高,训练时参照苏联红军的战法,利用地形地物练兵。主要练习隐蔽,练习跑步时背着枪,有时还背上石头,爬山、抢山头,训练速度。由于弹药紧张,实战演习在工事里进行,找准目标再射击。

    当时,部队中悲观失望和盲动急躁的现象仍未完全消除,因之,毛泽东常来给部队作政治教育报告,意在“铲除一般同志的机会主义思想和封建小资产阶级思想,确定无产阶级的人生观”。

    在整训时,为克服部队中存在的“分团主义”,调整了二十八、三十一团的干部。时林彪为二十八团团长,何挺颖任党代表(原为三十一团党代表),伍中豪任三十一团团长(原为三十一团三营营长),何长工任党代表(原为二十八团党代表),朱云卿为军参谋长。为扩充红军力量,将莲花独立团进行了改编,其中张威部编为军部独立营,营长张威,其余的编为莲花县赤卫大队,指派红军连长夏炎担任大队长。

    整训期间,闻金汉鼎3个团进驻永新,“为了保证这次红四军整训的顺利开展,牵制敌人及开辟莲花、安福,重点是莲花县的工作,由我们特务营、独立营(指毕占云、张威部――引者注)和莲花游击大队一同去莲花牵制敌人。同时,还组织了北路行动委员会。北路行委是由5个人组成,是在宁冈由前委任命的,何长工为书记”,以便在斗争中进一步改造毕占云和张威两部。

    整训工作直至12月中旬即敌人第三次“会剿”前夕才结束。红四军的冬季整训,虽然只有短短一个月,但整训后部队面貌焕然一新,全军上下团结一致,政治、军事素质都得到进一步提高,从而为粉碎敌人第三次“会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兴建小井红军医院。

    为了建设巩固的军事根据地,湘赣边界党的“二大”以后,毛泽东和边界党决定在小井再建一座红军医院。

    “建立较好的医院”的计划由来已久。“随着红军的不断扩大,战斗频繁,伤病员逐渐增多,医务所(茅坪、大井)就不适应了,根据这种情况,1928年5、6月间,毛委员决定把医务所扩大,成立红军医院,指派邓允庭同志负责领导医院的工作。医院的经费由王佐负责解决,医院下面分四个管理组,负责管理伤病员的医疗和生活。第一组、第二组设在大井村,第三组设在中井村,第四组设在小井村。”“七溪岭战斗后,毛委员又决定在小井街上建一栋医院,计划能住1000人。”

    由于“八月失败”造成的严重后果,小井红军医院的营建直至红军回师井冈山三战三捷后才进行。鉴于当时的经费不足,在红四军中还进行了募捐。对此,肖明回忆说:“小井红军医院是1928年9月26日部队回到井冈山以后发动募捐兴建的。大家愿意捐多少就捐献多少,有捐3角、2角的,有捐献1元的……一共捐献大洋1000元。当然,光靠1000元大洋来修建一个医院是不够的,解决的办法就是就地取材,自己上山砍杉树做栋梁、锯木板,用杉皮当瓦。小井医院的房子是木头结构的,当时的楼板是很粗糙的,屋顶也是杉皮盖的,没有倒板,从杉皮的缝隙间能看到天。1928年冬天已经很冷了,医院的房子也建得差不多了,有二三十个轻伤员卷起自己的东西搬了进去,上面放上几块板子和稻草就成了铺。以后大部分的伤病员都搬进去了,重伤员住楼下,轻伤员住楼上。”

    医院的名称,当年的特委书记杨开明在报告中称“红军医院”也有不少老同志回忆说是“红光医院”。

    据肖明、宋任穷、曾志等人回忆,医院的院长为曹,党代表是肖光球,后为曾志。

    小井红军医院兴建后,医疗条件仍然很简陋。由于伤病员多了,医生缺乏,西药缺乏,医疗设施缺乏,一切全靠土法上马,因陋就简,甚至开刀锯骨也用木锯,用杀猪刀。因之,毛泽东在《井冈山前委给中央的报告》中写道:“红军医院建设在井冈山上,分中药、西药两法去医治,药品及医生之缺乏,问题很大。九月间有伤兵、病兵200多。最近永新一战更加多了,现在医院中连看护人员共有800多人,伤病兵不加顾惜,军心就要动摇。要顾惜得好,设备和给养实在困难万状,湘省委久已答应办药,却至今不见送到,仍祈中央及两省委帮助送几个西医及一些碘片来。”

    由于敌人的经济封锁,伤病员的生活十分艰苦。“伤病员的伙食主要是红米、南瓜和一些蔬菜。伙食标准比部队高一点,部队是5分钱,有时还没有,伤病员有一角钱”。“一角钱的菜金,我们不能吃光,还要想办法节余一点,将节余的钱,发给每个伤病员零用。”

    “虽然红军医院生活很艰苦,治疗条件很差,可是,红军伤病员的乐观主义精神是很强的。他们经常会唱一些歌子来互相鼓舞。当时,伤病员里专门有青年干事负责大家的文娱生活和宣传工作。”

    “毛委员非常关心红军伤病员。每打一次仗都会缴获一些战利品,有罐头,鞋子、衣服之类。毛委员把其中最好的东西派人送到红军医院,供红军伤病员使用。打土豪获到的东西,毛委员也会派人送到医院。毛委员还经常到医院看望伤病员,向伤病员问长问短。”

    在毛泽东等军中领导的关怀下,红军医院的工作人员对伤病员表现出极大的耐心与爱心,红军伤病员也配合得很好,显示出无比的坚强和团结。

    三是成立边界防务委员会。

    为了加强军事根据地的建设,湘赣边界党的“二大”以后,在茨坪成立了边界防务委员会,由王佐任主任。

    边界防务委员会,“开始叫防务处,后来才改称防务委员会”。防务委员会的职责是:“负责筹备修工事的材料,负责后方粮食的保管,以及负责伤兵、医院的管理。”陈正人:《毛泽东同志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伟大实践》。防务委员会设立在茨坪农民李正龙家里。

    对防务委员会的工作,茨坪的革命老人罗冬祥曾有这样一段叙述:“1928年七八月间(应为农历――引者注),在房东李正龙的家里成立了防务委员会,在这以前叫防务处。防务委员会的主任是邓允庭(应为王佐――引者注)。在防务委员会里有四五个副官专门管理东西,记得有一个叫杨副官。防务委员会经常调动三十二团二营和湘赣边陲特别区工农兵政府发通知,有什么任务就通过特别区政府分配给下面的10个乡。红军打仗,通过防务委员会动员群众助战;群众打土豪、分田地,也通过防务委员会调遣红军支援。它是管理军民政治、经济的一个机关,在防务委员会里经常召开军民联席会议。除开会外,还登记、保存打土豪没收来的油盐、粮食、布匹、药材等各种物质。1928年5月,打开永新城,一次挑来400多担东西;打遂川时,光布匹就挑来300多担。这些物质,都是通过防务委员会直接分配到红军各部和革命群众。”

    军事根据地是红色区域的坚实基础,在当时的井冈山、九陇山两个军事根据地中,井冈山军事根据地是红军的最后根据地。因此,毛泽东和前委对此十分重视,建立防务委员会正是建设巩固的军事根据地一个重要举措。

    防务委员会成立之后,在王佐的领导下,开展了一系列紧张的工作:组织群众对五大哨口进行了修筑;设立了递步哨,沟通山上山下的联络;组织人员修建了小井红军医院;协助红军筹粮筹款;组织群众挑粮上山等,为建设巩固的军事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因之,毛泽东在《井冈山前委给中央的报告》中充满信心地写道:“山上要隘,都筑了坚固工事,红军医院、被服厂、军械处、各团留守处,均在其上。现正从宁冈搬运粮食上山。若有充足的给养(粮食与现款,最重要的是现款),敌人是打不进来的。”

    四是组织红军挑粮上山。

    按照湘赣边界党的“二大”关于建设巩固的军事根据地的决议,1928年12月间,边界红军在井冈山上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挑粮运动。

    井冈山军事根据地,“介在宁冈、酃县、遂川、永新四县之交”,东西南北方圆“共计五百五十里”,但“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满万担,军粮全靠宁冈、永新、遂川三县输送”。因此,边界党决定:由宁冈县委、县政府负责筹集粮食,并在大陇、茅坪、新城、柏路设立粮食储存点,保证红军储备充足的粮食,以与敌人作长期的斗争。宁冈,素有“一年耕而三年食”的盛誉。1928年土地革命胜利分田后,获得空前的丰收。自宁冈县工农兵政府征收土地税以来,县内农民踊跃交售,征粮比例高达20%。在极短的时期内,该县便筹集了几十万斤稻谷,故毛泽东记载说:“至红军给养,米暂可从宁冈土地税取得”,“现正从宁冈搬运粮食上山”。毛泽东:《井冈山前委给中央的报告》。

    从宁冈上山,到茨坪、大小五井,往返近百里,尽是羊肠小道,山高路陡,崎岖不平,还要登上海拔1300余米高的黄洋界哨口。“这时候,山上很缺粮食,这是十分严重的问题。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样多部队和群众,没有粮食怎样过日子,一定要想办法克服这个困难。前委决定动员部队到山下运粮上山,供给伤病员和留守在山上的老弱人员。这一指示下达后,同志们立即响应,军首长和各级干部亲自带头挑谷上坳。”“要守住井冈山,粉碎敌人的围攻,除了构筑工事、练兵以外,还有一宗大事,就是储备粮食。可是井冈山上产粮很少,供给山上的群众还不够,部队吃粮、存粮,都得自己下山去挑。因此,在井冈山的那些日子,‘挑谷上坳’便成了我们的一项经常性的工作。从井冈山到宁冈茅坪,上下足有五六十里路。山高路陡,确实难走。每到挑粮那天,我们天一亮就出发,赶到挑粮的地方,有的用箩筐担,有的用口袋背,装的东西不够,有的同志索性就脱下条裤子,把裤腿扎紧,满满地装上两裤腿,往肩上一搭。这样挑的挑,背的背,翻山过坳,直到天黑才回到山上。”

    毛泽东、朱德、陈毅等军中领导都亲自参加挑粮上山运动。他们的行动,对挑粮运动鼓舞很大。“毛委员背粮上山”,一时传为美谈。杨至诚在《艰苦的岁月》中记叙说:“从山脚挑粮食到山上的五井,大约有30多里的山路,一天挑两次。同志们不辞辛劳,累得汗流浃背。我和粟裕等同志挑着粮食到了半山上,放下担子休息,不一会,就看见我们的营长胡少海,肩扛着整麻袋粮食,从山坡下走上来,他精神勃勃,看不出疲劳的表示。接着,来到半山上的人越来越多了,有的同志在唱歌,有的同志互相攀手劲,也有的同志把汗湿的衣服脱下来晾一晾。他们的背上有的磨起了红块,大泡小泡,而他们毫不在乎地说:‘不要紧,起点泡算什么?我们在枪林弹雨中都不怕,还怕这点泡泡!’这是多么英勇顽强的气概啊!”

    在边界军民的努力下,井冈山军事根据地内,粮食充足。有人说:“大小五井都堆满了粮食,我估计足足可以吃三年。”

    在保卫井冈山根据地时发动的红军挑粮运动中,朱德身先士卒,不辞劳苦,亲自参加挑粮上山运动。“朱德的扁担”的故事,当时就成为湘赣边界军民广为流传、脍炙人口的佳话。

    当时,红四军的司令部及其直属机关,已迁至宁冈的桃寮村,当军部各单位指战员得知要挑粮上山的消息后,都争先恐后地争着报名参加。军长朱德也提出要亲自去挑粮。朱德这时已年过40,这在红四军中算是“高龄”了,又是军长,工作又忙,大家都劝他不要参加了,但朱德坚持要去。由于大家踊跃参加,一时挑粮工具奇缺,群众家的装运工具都被部队借用一空,朱德便要军需处长范树德给他做一根扁担。

    对此,范树德回忆说:“我当即带名勤务兵到桃寮村张家祠附近找到一个姓张的老板娘(当时红军对当地中年以上妇女的称呼),用一个铜元向她买了一根毛竹。削成两根扁担,一根送给朱德同志,另一根我留着自用。在朱德同志的那一根上,我用毛笔在一端写上‘朱德扁担’,另一端写上‘不准乱拿’八个字。”

    根据分配的任务,朱德所在的军部是在宁冈的柏路储粮点运粮上山。从柏路到井冈山,路程较茅坪、大陇上山更远,路更陡。因此,红军战士都是挑个三四十斤左右。按理,朱德年岁更大,更应少挑点,可他“挑粮时,担子一头是行军时背米的三根白布米袋,另一头是一个用粗厚布缝的北方人叫做‘捎码子’的米袋,两头共计装40斤,再加上他经常佩带的一支德造三号驳壳枪和一条装有约百发子弹的皮子弹袋,总共约四十六七斤”。战士们见状,怕累坏了他,便把他的扁担“偷”藏起来,逼迫他休息。“藏扁担的同志以为这样一来,朱军长就可以休息了,哪知道朱德同志却另找了一根扁担,并且用柴刀将扁担削平一块,写上‘朱德的扁担’五个字。从此,他的扁担再没有人‘偷’了。在军长亲自挑粮上山的鼓舞下,同志们挑粮的劲头更足了。还编了这样一首歌子:朱德挑谷上坳,粮食绝对可靠,大家齐心协力,粉碎敌人‘会剿’。”

    每当挑粮爬累了的时候,大家就用这首歌子互相鼓劲。在井冈山,我们虽然吃得不好,穿得不好,但因为我们有党的领导,有毛泽东、朱德等同志灵活的作战方法,有群众的拥护,加之朱德同志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和以身作则的模范行动,教育着全军每一个人,更激发了同志们克服困难的信心。“从此,‘朱德的扁担’和朱德军长挑粮过黄洋坳的故事,就像长了翅膀一样,传遍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赣南、闽西的中央苏区。全国解放以后,又传到北京,传遍了全中国。”

    五是建设两个军事根据地。

    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内,有两个“军事根据地”:“第一个根据地是井冈山,介在宁冈、酃县、遂川、永新四县之交。北麓是宁冈的茅坪,南麓是遂川的黄坳,两地相距九十里。东麓是永新的拿山,西麓是酃县的水口,两地相距百八十里。四周从拿山起经过龙源口(以上永新)、新城、茅坪、大陇(以上宁冈)、十都、水口、下村(以上酃县)、营盘圩、戴家埠、大汾、堆子前、黄坳、五斗江、车坳(以上遂川)到拿山,共计五百五十里。第二个根据地是宁冈、永新、莲花、茶陵四县交界的九陇山,重要不及井冈山,为四县地方武装的最后根据地,也筑了工事。”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

    军事根据地是进行武装斗争、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的战略基地。井冈山和九陇山两个军事根据地山势险峻,互为犄角,拱卫着井冈山革命革命根据地的大本营――宁冈。

    在四周白色政权之间,军事根据地的存在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毛泽东曾根据边界一年的斗争实践和经验总结道:“在四周白色政权中间的赤色割据,山险的军事根据地是不可少的。因为四周都是敌人,防御要向四面防御,非籍自然的山险以补助人力偶然的不足(如敌人最大最危急时),欲求在资产阶级政权稳定的时候,赤色割据之长期存在,是很困难的。”毛泽东:《井冈山前委给中央的报告》。

    这种认识的取得,经历了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井冈山斗争时期,革命根据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往往这块地方今天被我军占领,明天又被敌人占去,后天我军又夺回。这样拉锯式的你占我夺,我夺你争,呈波浪式地发展。一场“八月失败”,使根据地各县县城和平原之地尽失敌手,而军事根据地却依仗着山险始终在我红军手中。这一深刻教训,终使边界军民充分认识到建立巩固的军事根据地的极端重要性。因此,1928年10月4日的湘赣边界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上,作出了建设军事根据地的决议,并提出了建设军事根据地的措施:第一,修筑完备的工事;第二,储备充足的粮食;第三,建设较好的医院。

    边界党的“二大”以后,前委领导边界军民掀起了建设巩固的军事根据地的高潮。首先,对井冈山军事根据地的五大哨口(黄洋界、双马石、八面山、砂冲、桐木岭)进行了工事加固;其次,储备了充足的粮食;再次,建设了小井红军医院。经过广大军民的努力,井冈山军事根据地显得更加巩固。

    在建设井冈山军事根据地的同时,对九陇山军事根据地也进行了建设。九陇山,距宁冈砻市及永新三湾各约30里,山中的上九陇、下九陇、蔡家田、浆山、大亚山等均系客籍山民。因地势复杂、山高林密,亦常为散兵游勇和土匪的出没之所。8月后,宁冈县委下辖东南、西北两特委,西北特委即以九陇山为基础,领导开展群众游击战争。边界党建设九陇山军事根据地的号召发出后,西北特委即发动群众配合红四军三十一团一营二连,修筑工事,储运粮食,开设医院,使九陇山成为边界地方武装割据的最后根据地。

    1929年1月,湘赣两省敌军向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三次“会剿”,守山红军和边界各县地方武装分别凭借着这两个军事根据地,与敌人展开了殊死的鏖战。两个军事根据地成为湘赣边界党和红军以及地方武装的重要活动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