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市红色教育培训协会 | 会长单位

学习井冈山

LEARNING

联系我们 CONTACT

地 址:井冈山市茨坪红军北路8号
电 话:0796-6691111
邮 箱:jgsred@yeah.net
网 址:www.jgsred.cn
联系人:吴主任:18079690001     童主任:18079696661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井冈山 > 革命历史

向萍乡退却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战略转折-大革命失败后的中国政局

 2019-03-09 00:00:00 阅读:

在文家市前委会议上,以毛泽东为书记的党的前敌委员会,目睹 秋暴严重受挫的现状,冷静地分析了形势和敌我力量的对比,毅然决 断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单,即“向萍乡退却”,从而彻底摒弃 了攻打长沙夺取中心城市的原定计划。这一退兵之举,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文家市退兵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典范。

湖南秋收暴动、会攻长沙的计划是当时中共中央和湖南省委决定的。但在暴动举事的实践中,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工农革命军严重 受挫,如果机械地执行这一“既定方针”,势必造成全军拟没的悲剧。 毛泽东在文家市提出的退却主张,正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 正确决策,是行动中的马克思主义。正是靠着这种实事求是的勇气和 精神,中国革命才由弱变强,逐步走向胜利。

文家市退兵是中国共产党人把战略退却与战略进攻相结合的创举。

从当时秋收暴动的战略目标看,是夺取中心城市长沙,0的未果 而退兵,当然是时势所迫,不得已而为之。但这个退兵之维又不是盲 目的、消极的,而蕴藏着自觉、积极的因素。如果是盲目的,则定要 “直取长沙”;如果是消极的,在战事失利、部队从五千之众减员到千 余人枪之际,则会流散各地。退一步,进两步;退,是为了更好地进。 这是革命的辩证法。退兵之后,部队没有一蹶不振,而是重整旗鼓,勇 往直前,踏上了新的征途。正是文家市的退兵之举,才有井冈山革命 根据地的开辟,才有中国革命新的战略进攻。

文家市退兵是我党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的关键。

大革命失败后,是继续在中心城市搞暴动,还是到广大农村和山 区去建立根据地,这是一个根本方向问题。中国共产党在八七会议之 前,一直是照搬苏联模式,把工作重心放在城市的。苏联的十月革命 在城市,巴黎公社革命也在城市。中国的北伐战争,也遒在城市,从广 州打到武汉、上海。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还能继续走以城市为 中心的道路吗?无数共产党人都在探索这个问题。毛泽东的文家市 退兵之举,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新路。他没有继续把大革命失败后 的这批宝贵的武装力岱,去与国民党反动派的强大正规军作殊死的较 跫。他看到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有几亿农民,广阔的农村和山区 是敌人统治的薄弱环节,果断提出“保存实力”、“应退萍乡”的战略决 策,从此开拓了“以农村为中心”的中国革命新道路。这是一个了不 起的贡献。如果没有文家市的退兵之举,哪有中国革命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道路的胜利?因此说,文家市退兵是一个战略转折, 是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关键一步。

9月20日,工农革命军1500余人集合在里仁学校的操场上整 装待发。毛泽东在会上宣布中共前敌委员会关于不打长沙转兵向南的 决定。他说:中国革命没有枪杆子不行。这次秋收起义,虽然受了挫 折,但剪不了什么!胜败乃兵家常事。我们的武装斗争刚刚开始,万事 开头难,干革命就不要怕困难。我们有千千万万的工人和农民群众的 支持,只要我们团结一致,继续勇敢地战斗,胜利是一定屈于我们的。 讲到这里,他打了个比喻说:我们现在的力0很小,好比遒一块小石头, 蒋介石好比是一口大水缸,总荷一天,我们这块小石头,耍打破蒋介石 那口大水缸。最后,毛泽东着重指出:秋收暴动,原计划要去打长沙,大 家也都想进长沙。长沙好不好呢?长沙好。可是长沙打不下来,目前 长沙那样的大城市,还不是我们蹲的地方,那就不要去了。我们要到敌 人管不着或难管的地方去,去发动农民群众,进行土地革命,文家市不 是久留的地方,要找个合适的落脚点,去当“山大王”。

工农革命军战士听了毛泽东的话,很受启发和鼓舞,心情也豁然开朗了。

随后,毛泽东同卢德铭、余洒度率领工农革命军,从文家市出发,沿 罗霄山脉南下,向萍乡进发,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山区转移。

22日,部队到达萍乡所的上栗市。原打算经过萍乡去安源,这 样既可收集二团在浏阳溃散回家的兵士,又可以与安源工人力蛩相结 合,而后继续南下。但是到了上栗市,闻知萍乡有重兵把守,部队只得 折回小枧,绕道芦溪。

23日拂晓,部队即从芦溪出发,以陈皓为前卫司令官,毛泽东随 前卫营行动,师部居中,苏先骏第三团为后卫,向莲花前进。当行进约 十里许时,突然从后面传来枪声。江西军阀朱培德部江保定特务营的 一连敌兵向指挥所冲来,为掩护部队后撤,总指挥卢德铭骑着白马通 过一片开阔地时,不幸中弹,英勇牺牲,年仅23岁。芦溪折将,毛泽东和全军将士悲痛不已。

卢德铭的忠骸,从此安卧在江西的红土地上。